2017年12月21日 星期四

大肚溪南號誌站

在金馬路陸橋上所攝,大肚溪南號誌站全景 (2017/07/27)。
位置:彰化縣彰化市
屬性:號誌站,無客貨運服務
設站時間:1963年
設施:繼電室等電氣設備、雙線分歧成四線路軌,無月台

台鐵的號誌站隨著雙線化、電氣化、號誌自動化之後,開始逐漸減少。2017年9月台東線著名的舞鶴號誌站因雙線化「新自強隧道」通車而裁撤,還存在且有較正式名稱的,只剩下海線的談文南、縱貫線與山╱海線分歧點的大肚溪南,以及南迴線上的中央、古莊(或許可再加上名為車站但實際上是號誌站的枋野)。原本我對這些沒有客貨運功能、沒有站房月台等設施的車站不感興趣,但今年7月有個很好的機會到彰化,時間又允許,於是就認好位置,騎著Ubike過去看看傳說中的大肚溪南號誌站。

大肚溪南號誌站位於彰化市,確切的地點在金馬跨線陸橋的北側,其功能是縱貫線與山線、海線南端的分歧處(北端是在竹南站);也就是說,北上列車在此就必須確定要循山線還是海線行駛,然後各有雙線路軌平行通過大肚溪橋,到北岸的大肚區南榮路立體交叉附近才正式分道揚鑣。號誌站往北的話是雙線切換為四線的設計,先由縱貫線東正線橫渡至西正線,然後西正線分歧出往海線的路軌,隨即再分歧成雙線;原來的縱貫線兩條正線延伸則成為山線的路軌。這用文字說明好像很複雜,但看看實景照片就明白了。WIKI上說從大肚溪南號誌站到彰化車站大約4公里的軌道有打算要直接三線或四線化,也就是海線路軌直接拉到彰化車站,如果成真的話,此號誌站會失去作用而可能消失。

我是從彰化車站前面開始騎Ubike,順順的沿中正路切往中山路(台1線省道),再一直往北騎到很大的金馬路口,左轉來到陸橋。先試著走橋下的通路,到鐵路旁有會圍牆阻隔,稍微站高一點就能看到前面提到的縱貫線路軌及橫渡線。沿鐵軌往北望去即為號誌站,但角度太小不能一覽全貌,這跟我預期的一樣,最好的欣賞角度其實應該是在金馬路陸橋上。

金馬路陸橋下,這裡是縱貫線的東向西橫渡線,可算是大肚溪南號誌站的起點。
金馬路陸橋下眺望大肚溪南號誌站,遠處隱約可見到開始分歧出海線路軌。
大肚溪南號誌站的電氣設施,右邊那一間標示為繼電室。
金馬路其實就是避開彰化市區的外環道,編號為台1丙線,跨線陸橋上汽機車的車流量都不小,但快慢車道並未分隔,更麻煩的是沒有人行道。騎著自行車上橋,必須忍受身旁不斷呼嘯而過的機車;到了橋上的觀察地點,也沒有地方可以閃避,只能靠在欄杆旁,隨著大型車輛通過時的震動,在其他駕駛的狐疑眼神之下,趕緊拍一些照片。當天的天氣和陽光角度都還不錯,大肚溪南號誌站的站場結構盡收眼底,只可惜我不敢在橋上停留太久(遇到猛鑽不看路的騎士隨時可能被撞),沒能等到列車通過,算是小小的遺憾。

金馬路陸橋跨越縱貫線鐵路,這是東端起點處。
上橋經過一段路之後,就已經可以望見大肚溪南號誌站。
大肚溪南號誌站的軌道,最遠處是台中境內的大肚台地。
再往前一些,大肚溪南號誌站的軌道分佈和建築物都能清楚看見了。
大肚溪南號誌站特寫
位於路軌正上方,這裡可以清楚辨別大肚溪南號誌站是由縱貫線西正線分歧出海線路軌,然後再分歧為雙線。而縱貫線就繼續延伸成山線的雙線路軌。
大肚溪南號誌站另一角度,拍完這張照片我就收工離開了。

2017年12月20日 星期三

為栗車站(為栗駅):長野縣.吊橋與曲流美景讓人戀棧的車站

「秘境駅へ行こう!」網站排名:17(車站附近有兩戶人家,其他都被淹沒在水中 / 吊橋對岸連結狹窄道路的終點 / 「信濃戀」典故所指的就是這附近的天龍川)
位置:長野縣下伊那郡天龍村
路線:JR東海.飯田線
站房:
候車室:有(月台邊)
月台:岸式月台x1
路軌:1
附近民宅:車站上方一或二戶不確定(應已無人居住)
遇見人數:2008年無,2015年1人(可能是附近居民)
感想筆記本:

為栗車站 (2015/07/05) 僅有月台和一座候車室
為栗車站 (2008/06/17) 月台與候車室另一角度 
為栗車站站牌,唸法是してぐり (SHITE-GURI)。往豐橋方向下一站是平岡(ひらおか),往天龍峽方向下一站是溫田(ぬくた)。
2008年為栗車站時刻表
2015年為栗車站時刻表,班次數量跟7年前一樣。
為栗車站票價表

2008年我在飯田線活動,除了計畫一定要去天龍峽谷、小和田車站之外,還有造訪一個秘境車站的時間(事實上以現在的標準來看大概可以造訪三個),但並沒有確定要去哪一個,因此沿途便不斷觀察適合下車的地方。經過為栗車站時,我看到寬闊的天龍川曲流和優美的吊橋,當下便決定,就是這裡了。而2015年我也沒有略過本站,等於是二度造訪,所以留下了相當多的影像紀錄。

「為栗」這兩個中文字我們看來很簡單,就算小學生也會唸;可是對日本人而言卻是非常難讀的漢字,甚至大多數外地人都不知該如何發音。據考證,這個地名是由「濕」(しと)「刳」(えぐる)轉化而成,唸快一點變成してぐり,再以漢字寫成「為栗」;其由來是因為當地天龍川河道彎曲,在攻擊坡的位置,河水會刨刳山壁,形成更寬闊、水流更慢的景象。而這也造就了「信濃戀」(信濃恋し)典故:信濃是長野縣的古國名,以往舟筏沿天龍川順流而下,到這裡已經快要離開信濃國境,但是曲流使船速變慢,甚至會因為漩渦而原地打轉,就好像戀棧信濃,捨不得離開一樣。還蠻有意思的。

以往為栗是頗有規模的聚落,也因此在1936年鐵路興築時便設置此站。但後來在1951年,下游的平岡水壩完成,水位上漲淹沒了大部分屋舍而被迫遷村,只剩下鐵道上方較高處的幾戶。有意思的是它跟台灣眾多水庫一樣,這個水壩所形成的人造湖淤積嚴重,比率甚至高達85%,幾乎快要失去作用。不過車站本身沒有被淹沒,仍繼續存在至今,也就是說這六十多年來,為栗基本上都是處於這種乏人問津的狀態,只有車站旁和對岸遠處的少數居民會利用。這邊我還是列一下本站的相關位置,不過詳細的地圖請參考小和田的頁面介紹:
名古屋→豐橋→大嵐→小和田→中井侍→→→為栗←←←田本←金野←千代←天龍峽

為栗車站無站房,只有月台邊上有一座候車室,不過因為站場空間比較大,月台不像附近幾個山旁河邊的秘境車站那麼狹窄窘迫。位於彎道上的月台長度足夠容納4~6節車廂,但這裡當然也只有普通車停靠,班次與小和田、中井侍亦相同。出了車站之後,河邊還有一塊小小的腹地,可以眺望天龍川的曲流和吊橋,當年我就是被這個景觀所吸引下車。唯一的聯外通路是往南走,經過一條小小的老橋「為栗橋」,沿著與鐵路隧道並行的通道,就可以來到著名的吊橋「天龍橋」。它雖然是吊橋,但十分穩固並不太搖晃,不過寬度仍不允許汽車行走,所以本站也是處於汽車無法到達的位置。吊橋對岸有正常的車道,可以通往和知野川(天龍川支流)的露營場、地方特產中心和平岡、溫田等較大的聚落,但我並沒有前進很遠,走一段路之後就折返了。反而是橋下的大片沙洲比較吸引人,我還走下去親近一番天龍川的碧綠河水。接著因為時間還夠,又沿著車站這端吊橋旁的小徑往南繼續探險下去,直到抵達另外兩座隧道旁,沒有通路為止。

在2015年我又再次造訪本站,時隔7年但景象沒什麼太大變化。不過因為連日下雨,除了河水混濁,水位比之前高很多,沙洲也完全被淹沒。值得一提的是我這次竟然遇到一位少年,他穿著短褲踩著拖鞋,從吊橋那一端走來,到了車站旁就蹲下來開始滑手機(奇怪我在這裡都收不到訊號啊),等到特急「伊那路」通過之後,他又立刻滑著手機原路離開,至今我仍難以理解他這段行動的真正目的。至於我,利用一小時的停留時間,緩緩沿著上一次的路徑走過吊橋,欣賞兩旁河岸風景,再次體驗信濃戀的魅力,果然會讓人不想離開啊。而這也正是秘境車站的魅力吧。

從小和田、中井侍到為栗車站途中,會經過一處較大的平岡車站。
平岡車站旁邊有一間大型溫泉旅宿「龍泉閣」
119系電車停靠為栗車站,2012年以後飯田線上已經看不到這款列車。
313系電車停靠為栗車站,站牌與候車室皆在畫面中。
373系特急「伊那路」即將通過為栗車站,右上方可見附近僅有的民宅。
特急「伊那路」通過為栗車站,右下角落處可看見那位傳說中的滑手機少年。
211系電車進站,隨後我便搭乘此列車離開。
下面這段影片是2008年我初次造訪,313系電車駛離後,在此站月台上移動的畫面。
為栗車站月台位於彎道
為栗車站北端月台盡頭處
2008年車站上方的民宅樣貌,當時也許還有人居住。
2015年同一棟民宅,前方雜草叢生,幾乎可以確定已無人居住。
為栗車站也是位於山壁與河岸之間,不過旁邊的山勢比較和緩,建設月台與候車室的空間比較寬敞。
為栗車站候車室內部。座椅下方一包一包的是氯化鈣,用來當作融雪劑。
從為栗車站月台出口處眺望天龍川與天龍橋
車站旁的古老墓地
右邊是為栗車站唯一對外通道,與鐵軌平行通往前方的吊橋。汽車無法駛入這裡。
為栗車站南側的隧道,「為栗第5隧道」,編號80。
從月台南端眺望整個站場,明顯有加長過的痕跡。
離為栗車站最近的觀光設施,包括露營場和特產中心兼飲食店,皆位於和知野川附近。這個徒步時間有點唬爛,因為我往該方向走了超過15分鐘都沒遇到。
為栗車站旁所見到的天龍川曲流美景,2008年當時水位較低、看得到沙洲。
差不多同一位置,2015年水位變高、對岸沙洲已被淹沒、支流淤積的沙也更多了,甚至還出現了清除淤沙的怪手。
通往為栗車站的舊式水泥小橋「為栗橋」
(2008) 天氣好、碧綠的流水,跨越河上的天龍橋相當美。
(2015) 河水混濁,景緻差了一些。
(2008) 天龍橋車站這端的入口處
下面這段影片是在天龍橋上移動的畫面,相當賞心悅目。
(2015) 漫步於天龍橋上

從天龍橋上回頭眺望遠處的為栗車站
下面這段影片是在天龍橋上,遇到列車進站後駛離,最後通過鐵橋的畫面。中間停站約20秒的時間已經剪掉。
上一段影片中,列車最後通過的鐵橋,位於為栗車站西北方。
前方的向右轉的曲流,在Google地圖上標示就是「信濃恋し」。
從沙洲上所見的天龍橋
(2008) 天龍橋對岸另一端的景象
(2015) 變得雜草叢生,路面也有點缺乏維護。
天龍橋對岸的道路,車輛可以行駛。
動物保護區標示、河川放流時的危險警告。話說當年我下去沙洲遊玩,確實不是安全的作法。
隱密小徑之中所見到的天龍橋
為栗第4隧道,編號79,一部分是明隧道。
為栗第3隧道,編號78,小徑至此無法再向前通行。
為栗第3隧道洞口的山澗,作為一個美麗的結束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