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30日 星期二

大興車站

位置:花蓮縣光復鄉
廢止時間:1982年
現存:無

1982年東拓後消失的車站,其中有一站「大興」,位在光復與大富之間,因為離我老家很近且頗有淵源,所以值得介紹一下。

大興村位於大富村北邊,主要的聚落並不在花東公路邊,而是要往西邊山下再走一段路,沿著南清水溪南岸有一些住戶,並且也有設立大興國小,可見昔日人口不少。我老爸從花師畢業之後,第一個分發服務的學校便是大興國小(1961年左右)。他說當年的學生,漢人雖然比原住民多,不過對照當時的就學率漢人遠高於原住民,可以說大興村是一個原漢各半的聚落。雖然有大興車站的存在,不過他那時候為了省錢,都是騎腳踏車通勤,當然捨不得花錢從大富坐火車到大興,更何況從大興車站到學校還有一段路。從我們老家到大興國小,以當年的路況,6公里多路程騎腳踏車大約要40分鐘以上。

2001年桃芝颱風重創大興村,豪雨造成的土石流淹沒了大半的聚落,造成27人死亡、16人失蹤。對於這件事,我們老家的鄉親有很多說法,包括「雨太大根本來不及逃」、「都是山上種檳榔的關係才會土石流」、「事實上大興的人已經搬走很多,否則死傷會更慘重」。第二年我坐火車經過大興附近,整條溪的河床就好像被墊高一樣,都超過堤防了,看到真是怵目驚心,只見怪手不停地挖、砂石車努力清運,花了很長時間才慢慢復舊。現在的大興已經看不太出來土石流的痕跡了,不過原本有個大興瀑布的景點,現在是完全消失了。

昔日的大興車站只是招呼站,有一個小小的候車室,沒有月台。因為年代久遠,而且附近地景變化很大(鐵路路基墊高很多、花東公路拓寬、往大興村的道路橋樑也變了),連我老爸都說不出來大興車站的確切位置,只約略表示應該是在現今大興橋旁邊鐵路的幾十公尺範圍内。搭配我小時候的記憶,黃皮仔在光復~大富之間停下來,我把頭探出去,看到一個人從候車室走出來,攀上車廂,然後火車很快就又開動了。這些林林總總結合起來的畫面,便是我心目中的大興車站。雖然它跟其他很多站一樣,沒有任何殘跡留下,但我對它的印象卻十分深刻。

東線鐵路跨越大興村聯絡道路的涵洞,「祝您一路平安順利」。昔日大興車站的位置應該就在這附近。
配合我小時候的記憶,大興車站或許就在這前面。
想像一下,旁邊這條小路也許就是通往大興車站舊址,而那間小小的候車室,就在這幾棵檳榔樹後面。
大興村聯絡道路與花東公路的交叉口,以前只是一個不起眼的路口,現在不僅非常寬闊,連紅綠燈都有。
通往大興村的「大興橋」,2013年才剛剛改建完成。
老爸老媽在大興國小前留影,這是老爸半世紀前服務的學校,舊地重遊感觸良多。
南下舊台東線大富車站 北上舊台東線光復車站

2015年6月29日 星期一

瑞北車站

瑞北車站 (2014/10/05) 改為瑞北鐵馬驛站,這是昔日站房的正面,還是能看出其標準格局。
瑞北鐵馬驛站的內側,面對月台、路軌。拿來與改建前的山里對照便知其奧妙。
位置:花蓮縣瑞穗鄉
廢止時間:2003年
現存:東拓小型站房(改建為鐵馬驛站)、東拓月台

「瑞北鐵馬驛站」的站牌,把鐵馬驛站四個字的中英文去掉,其實就是瑞北站站牌。
「瑞北」顧名思義,位於瑞穗的北邊,行政區域上屬於瑞穗鄉瑞北村,舊地名則是「打馬煙」,據說是噶瑪蘭族原住民在1878年遷移此地時,從蘭陽平原一直帶過來的部落社名。後來漢人移入混居,日本人也在此建立移民村。不過日本時代東線鐵路並沒有在此設站,直到1956年才出現瑞北車站,是屬於較小型的聚落交通車站,只有普通車停靠。

瑞北站距離北邊的富源站約6公里,距離南邊的瑞穗站約4公里,可能是位置適中、列車有交會需要,因此在東拓時並未裁撤,而是繼續存在,也新建了與舞鶴、月美、山里、馬蘭等站同樣造型的站房,再加上平和、溪口,可戲稱為東拓七小站。這七個小站除了舞鶴從未實際營運之外,另外六個都只有普通車停靠、業績皆清淡如水,自然成為台鐵欲除之而後快的對象。不過山里的交會地位太重要、馬蘭有貨運調度需求,不能隨便亂動;其他的當然就先無人化,再伺機下手。這時我們看到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就是台鐵雖不敢明目張膽直接砍掉小站,但只要有機會是絕不手軟,少一站是一站。首先是馬蘭,2001年台東舊站盲腸線廢除後自然消失;接著就是瑞北,2003年富源~瑞穗段高架化通車後順便裁撤;月美拖到2013年,關山~瑞和段截彎取直並高架化後廢棄;最近則是溪口,2014年新的壽豐溪(知亞干溪)河底隧道路線「剛好」繞過,當然也就沒重新設站的必要了。

說到富源~瑞穗段的高架,還真是詭異的工程,原本只是富源溪(馬蘭鉤溪)橋改建,鐵改局就索性把這裡到瑞穗的路段都高架化,好像有一個理由是避免地層下陷,可是高架化之後遇到地層下陷不是更慘嗎?這邏輯我真是搞不懂。總之,路軌變得高高在上,而在下方的瑞北站就有如棄嬰般被丟在平面,最終走上廢線、廢站的一貫結局:改建為自行車道和鐵馬驛站。不過老實說,這一段「瑞北~富源舊鐵道自行車道」(屬瑞穗自行車道的一部分)是我見過最冷清的鐵道改自行車道,星期天下午,停留時間約20分鐘,經過的自行車數量:0。

瑞北車站並不面對花東公路,而是要從「瑞北社區」招牌旁的岔路彎進去,客運「瑞北國小」站牌也在這附近;走一小段就會看到上方的高架橋和下方的自行車道,而瑞北站跡是在右邊。瑞北車站站房原本是白黃色系塗裝,與月美、山里(改建前)類似;2009年整建為鐵馬驛站之後則被改成黑灰色塗裝,並加上一些圖案裝飾,不過外型算是完整保留。但是在我造訪之時,此驛站亦是關閉狀態,連廁所也不能用,看來又是安通鐵馬站的翻版。走進原來的站場,有一座非常短的東拓月台被保留下來,有燈柱但沒有遮棚,另外還有「瑞北鐵馬驛站」的模擬站牌,加上站場盡頭路軌匯合處的傳統水泥調度小屋,現在被當作瑞北社區公佈欄使用(貼在牆上),車站的元素算是具備了不少。有趣的是,站場週邊的草地上擺了一些動物模型,有恐龍、長頸鹿、馬、大象、熊等等,似乎是從某個廢棄遊樂園搬來的,雖然是不知所云,但或許小朋友看到會覺得很開心。

瑞北鐵馬驛站正門口,這也就是以前車站的入口,不過鐵門深鎖。
瑞北車站北側的道路與聚落
瑞北車站門口往南較為冷清,要再過去一、兩百公尺才有較多建築物。
瑞北車站的站房與月台,中間就是昔日的路軌,現為自行車道。右邊是高高在上的高架化/電氣化新線。
瑞北鐵馬驛站內側特寫,以前剪票口的規格還在。
瑞北車站南端,恐龍出現了。
瑞北車站月台,是屬於較短、較低的大理石鋪面月台,寬度也不如一般東拓標準月台。
月台旁,瑞穗自行車道的標示,仔細看還會發現長頸鹿。
瑞北車站月台的燈柱
瑞北車站北端,有微微的上坡。
瑞北車站南端的調度小屋,現在是瑞北社區公告欄,真是非常會利用。上面有守望相助、保護環境等字樣。
另外一面則是敦親睦鄰
南下瑞穗車站 北上富源車站

2015年6月28日 星期日

舞鶴號誌站

舞鶴號誌站 (2014/10/05) 原是東拓小型站房,但從未正式營運。經過整建改為號誌站後,僅有外型尚可辨識,塗裝已完全不同。
位置:花蓮縣瑞穗鄉
廢止時間:1982年(原舞鶴車站),2005年改設號誌站,2017年9月新自強隧道通車後再度裁撤
現存:東拓小型站房、雙線路軌

不知為何,小時候我就覺得舞鶴這個站名非常酷。記得東拓前,有一次在花蓮老家,我問我姑姑有沒有去過舞鶴車站,她說坐車往玉里的時候有經過,看到舞鶴車站就跟廁所一樣小。嗯,從此以後我就記起來了,舞鶴是一個非常小的站,站房只有廁所那麼大。

東拓之後舞鶴站就被裁撤了,我那時還不到十歲,當然也沒機會去見識那間據說跟廁所一樣的木造站房。不過由於瑞穗~三民兩站距離頗遠,中間又有昔日東線最長的自強隧道,所以後來舞鶴又以號誌站的姿態復活,利用原有站場空間鋪設側線提供交會之用。印象中在這處號誌站交會的機會並不多,但在2013年10月搭乘光華號普通車倒是很幸運遇到交會,我還跑到列車車頭處拍下一些畫面,可惜是晚上,辨識度有點差。

2014年10月我終於決定要實地探訪舞鶴站,本來打算搭花蓮客運,不過後來還是租機車前往。不過我在研究地圖的時候,發現它的位置與舞鶴台地上的聚落相距很遙遠,反而是在台地西北角一個叫「馬立雲」的部落附近,搭客運的下車站也是叫馬立雲。看到這個原住民地名,又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因為瑞穗、舞鶴都是百分之百日式地名,水尾可以變瑞穗,馬立雲是不是也變成了舞鶴?一查之下還真的是如此,網頁上找到馬立雲的音有Maibol、Maivuru等,而舞鶴的日文為まいづる (Maizuru),與後者頗為相似。事實上,根據地方耆老的說法,舞鶴的確是從馬立雲部落的音轉化而來,而現在的舞鶴台地,舊地名則是掃叭。而且,馬立雲部落是為數不多的撒奇萊雅族原住民聚居地之一。

從花東公路右轉馬立雲路(也就是往瑞穗牧場的通路),會先經過鐵路涵洞,接著看到往左的岔路,立刻彎進去再直走便會抵達舞鶴號誌站。原本這條路應該是很狹窄,不過因為新隧道的施工,現在有水泥鋪面且路面很寬,砂石車及水泥車通行絡繹不絕。東拓時建造的舞鶴站房與瑞北、月美、山里、馬蘭等站是同一規格,不過從未營運過就被裁撤,後來改為電氣設備的機房,形狀依舊,但門窗重新規劃、外牆塗裝為純灰水泥色,已完全看不出來像是車站的樣子。比較令人覺得有趣的是站房根本不在馬路這一側,現在根本沒有道路可達,但也許三十多年前的交通動線與現在不同。站房那一側還有一棟廢棄屋舍和立於1985年的「台灣鐵路東綫拓寬工程殉職人員紀念碑」,後者完全埋沒於草叢間,乏人管理維護,讓人覺得有些惆悵。

舞鶴號誌站的雙軌區間向北延伸頗長,南端匯合點則在站房附近,不遠處便是自強隧道北口。由於這條東拓時修築的隧道僅有單線寬度,電氣化之後淨空亦不足,所以新的雙線隧道已在積極施工。而一旦雙線隧道完工啟用,舞鶴號誌站也將立刻失去作用,而真正永遠地裁撤。(註:2017年9月26日雙線新自強隧道通車後已裁撤)

舞鶴號誌站附近完全沒有住家,要不是施工的關係,否則連人煙都很稀少。如果它還是客運站的話,絕對可以在台鐵秘境車站排入前五名。但也正因為它的位置過於偏僻,所以沒有機會繼續在時刻表中存在。其實,這附近的遊憩景點很多,瑞穗牧場、掃叭石柱、北迴歸線標誌公園、舞鶴茶園都不太遠,步行或接駁就能到;若能在馬立雲路口附近重新規劃復站,對無自備交通工具的遊客是很方便的選擇,但對台鐵而言應該是不可能的任務。

舞鶴號誌站的雙線路軌,往北延伸距離頗長。
舞鶴號誌站南端路軌匯集處就在站房旁邊,遠處可見自強隧道北口。左邊的標誌顯示這一段電氣化之後時速可達120公里。
舞鶴號誌站南端路軌匯集處,分歧點的調度小屋也還在。
從舞鶴號誌站站房這一側往北眺望,站房略微被植物擋住。
從舞鶴號誌站站房這一側往南眺望,小屋就在前面,遠處的自強隧道因角度關係只能看到一點點。
舞鶴號誌站的站場以及旁邊的道路,為了讓工程車出入,道路拓寬並敷上水泥,秘境感略失。
從自強隧道出來到舞鶴號誌站是彎道,為了讓司機能早些看清楚號誌,它是設在道路的另一側,不在路軌旁。
南下彩繪塗裝的普悠瑪號通過舞鶴號誌站
南下EMU500通過舞鶴號誌站,因為要進自強隧道了所以開啟大燈。
上面那列電車進入自強隧道
20131026舞鶴號誌站交會列車,雖然是晚上很不清楚,但隱約可以看到前方分歧的路軌;我所搭乘的北上光華號普通車在側線上,通過的是DR3100型南下柴聯自強號。
舞鶴號誌站南端就是昔日東線最長的自強隧道(2,950公尺),但現在已被新山里隧道超越。
自強隧道北口,左邊還可以看到以前駐守隧道口的迷彩塗裝軍事崗哨。
舞鶴號誌站旁邊的廢棄小屋,剛好可以用來比較後方舞鶴台地的高度。
完全隱沒於亂草堆中的「台灣鐵路東綫拓寬工程殉職人員紀念碑」
近距離拍攝「台灣鐵路東綫拓寬工程殉職人員紀念碑」
「台灣鐵路東綫拓寬工程殉職人員紀念碑」立於1985年,碑上記載6位偉大殉職工程人員的職務姓名。不管舞鶴號誌站跡的命運如何,我覺得這個紀念碑都應該得到更好的照顧。
馬立雲路交叉口附近所見的舞鶴號誌站路軌,後方可見到一部分聚落。如果將來有機會重新設站,這是最好的位置。
瑞穗牧場的牛
掃叭石柱,列為花蓮縣三級古蹟(現在是縣定古蹟)。
南下三民車站 北上瑞穗車站

2015年6月27日 星期六

大禹車站

大禹車站 (2013/10/26) 從1995年裁撤至今,歷經20個年頭保存狀況依舊良好,多虧當地社區居民的細心照顧。
位置:花蓮縣玉里鎮
廢止時間:1995年
現存:東拓標準站房

大禹車站位於玉里與三民之間,與前後兩站都有5公里以上的距離,對單線運轉的區間而言是相當合理的設站點,因此在東拓之後,玉里附近的小站泰昌被裁撤,大禹則保留下來。然而,大禹聚落人口不多,搭車人數有限,列車班次也很稀少,到後來只剩下交會功能比較有意義;而東線列車密度本來就不高,排點又鬆,為精簡人力,台鐵遂決定把三民~玉里11.5公里的距離化為單一閉塞區間,在1995年將大禹站裁撤。通常一個車站在裁撤之前都會歷經無人化的過程,但大禹卻是有人站直接被廢除,這在台鐵是很罕見的例子。

車站附近聚落原名「針塱」 ,據說是指一種有毒植物,是阿美族語的稱呼。台東線鐵路北段通車後在此設站,日本人將它冠上日式名稱「末廣」,原因不明,但末廣在日本是很常見的地名,也許是思鄉情懷。戰後國民政府官員先將此地改名為光復,後來發現與北邊的光復鄉重複了(這麼近的距離都可以取到重複的八股地名,當時的公務人員素質真的很高),於是再改名大禹。取名大禹的原因據說是當地「三面環水、水患頻仍」,想起了大禹治水的事蹟,所以討個吉利,希望能從此避免水患。看到這段文字我很好奇,查了一下地圖,發現大禹里東臨秀姑巒溪,北有豐坪溪、南有卓溪,雖然距離5公里之遙,但你要說它三面環水勉強也行;但整個花東縱谷,太多地方都是一邊鄰近大川,南北各有溪流的地形(請自行參閱地圖就知道我在說什麼);而且要說玉里北邊這一帶水患頻仍,我還真有點懷疑。總之取名大禹的理由很瞎,但這個名稱就一直沿用至今。

大禹車站前的景觀跟我老家大富蠻像的,都是有一條主要街道直通車站,前面有小小的廣場,主街兩旁有商家,但熱鬧程度還是大富略勝一籌,也難怪大禹站沒了,而大富還在。大禹車站被裁撤之後,它的月台與站場陸續消失,但東拓標準站房則保留下來,被當地社區居民認養作為活動場所與紀念性建築物。雖然網路上很多資料都強調大禹站的站房保存完善,甚至比一些其他現役車站狀況還要好;但實地走訪的感覺並不是如此,跟大富、瑞和相比,大禹的外觀顯得比較斑駁、有一些多餘的塗裝顏色,內部也因為沒有重新粉刷牆壁而有大片壁癌,並且造成一種陰暗的印象。大富、瑞和因為有整修過,狀況確實還是比較好,而且這兩站也是有社區居民認養維護。然而,話說回來,大禹廢站已經20年之久,並無實質作用,台鐵當然沒在管,當地居民能讓它維持這樣的狀況,真的很了不起。

現在到大禹車站,除非自備交通工具,否則只能搭乘花蓮客運,從玉里出發需10分鐘,約1~2小時有一班車,建議先查清楚車班。下車後往回走到大禹國小和派出所指標的叉路,再彎進去即可抵達。

搭乘花蓮客運在大禹下車,遠處黃黃那輛就是載我過來的客運班車。街上有一些房舍,但很明顯空屋居多。
花蓮客運大禹站站牌
花東公路與大禹Main Street的交叉口,會看到大禹國小和派出所的招牌,從這裡彎進去即可抵達大禹車站。
遠處盡頭就是大禹車站站房,是靠近西邊山下的位置。
花蓮縣大禹國民小學
大禹派出所的入口,遠處亦可看到站房。
大禹的稻田,正在結穗,一片黃綠色。
大禹車站正面,兩邊原有的店家已經關得差不多了。
大禹站房正面特寫,有「活力大禹」、「深耕生根」、「歡迎大駕光臨」、「劈山開石不畏險,歷經數十冬夏苦,恪勤生耕萬古緣,薪傳子孫爭光妍」等字樣。
從大禹車站正面看到的街道景象
大禹車站旁的小廣場,右邊這間木造房舍似乎有菸樓的造型,不過我不太確定。
大禹車站正面出口,「你來鵝(我)來大家來,蛙聲鳥聲歡笑聲」。
大禹車站內部,這是以前售票窗口的位置,掛了許多書法作品,都是隸書風格,看來出自同一人手筆。有些內容怪怪的,我就不再一一打字了。
大禹車站內部,這是以前候車空間的位置,現在牆上則是公佈欄。
大禹車站剪票口,大理石門面都還在,只是已無火車可搭。
大禹車站站場向北眺望,當時電氣化新線還未通車,所以我這個位置沒有任何危險。真正的行車路軌在左邊。
大禹車站北端的路軌,右邊是電氣化新線,左邊是舊線,當時仍在使用。
大禹車站站場向南眺望
拉長鏡頭之後,可見到右邊的舊線匯入。電氣化新線很明顯有截彎取直的設計。
大禹車站站房內側,這個角度看起來比較斑駁。以前從月台看到的站房大概就是這樣子。
北上三民車站 南下玉里車站)(南下舊台東線泰昌車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