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10日 星期二

阿里山車站(阿里山森林鐵路)

重建後阿里山車站 (2013/12/24) 規模相當大,雖然我很難定義美醜,但至少比以前的假宮殿順眼多了。
位置嘉義縣阿里山鄉(海拔2,216公尺)
站場:多線調度折返式站場(分道)
站體:大型木造風格混合建築
月台1(岸式x1)
註解山地段調度運輸總站

在阿里山車站已經找不到制式站名牌或海拔牌,這個掛在月台遮棚下的站名標示,聊勝於無。
通過神木站的之字形折返(第三分道),林鐵繼續攀升前進,到下一個分道(今阿里山站)僅1.5公里;海拔高度則從2,138公尺增加到2,216公尺,看起來沒什麼,但計算下來的平均坡度為千分之52,是阿里山森林鐵路全線坡度最大的區間!雖然神木~阿里山段距離極近,又位於森林遊樂區內,路線理應獲得最佳的維護;但可能是因為坡度大加上人為過度開發,事實上此區間重大事故不少:2003年的煞車失靈出軌造成17人死亡200多人受傷,是阿里山森林鐵路歷史上傷亡最慘重的事故;2011年大樹倒下壓壞車廂也造成了5人死亡。

現在的阿里山車站以前僅是一處分道,並未設站;昔日的阿里山林鐵山地端總站則是沼平車站(戰後稱為阿里山車站,通稱舊站),當地也是阿里山觀光區的主要聚落。直到1976年,沼平聚落發生大火,民宅焚毀大半,雖然車站並未被波及,但政府單位決定將聚落遷移,並在第四分道的位置擴建為阿里山新站。依當時的政治氛圍,設計成中國北方宮殿的建築樣式;並且將週邊規劃為行政區域、商圈、旅館區,也就是今日的狀態。1981年新站落成啟用,附近的公車站和郵局,也都依樣畫葫蘆建成莫名其妙的宮殿式建築,阿里山彷彿成了當權者的思鄉建築試驗場(梨山也差不多)。因為與現地環境太不搭調了,當你到森林遊樂區卻看到宮殿,印象會特別深刻;而且當時大中國化教育是很成功的,所以這些建築反而成為許多遊客最鮮明的回憶。

可能是建築品質不太好,1999年的九二一大地震損毀了車站建築,後來判斷無法修復,決定拆除重建。在這段期間,阿里山車站的運輸功能先是遷回沼平站運作,但離主要商圈較遠造成不便,所以又在阿里山車站旁、機車車庫附近設立了臨時站,做為阿里山主線和祝山線列車到開之用,直到2007年新站建築落成。

新的阿里山車站規模非常巨大,而且是木造的外觀,看起來終於與「森林遊樂區」的風格產生關聯了。站房本身為2.5層建築(後面會解釋)。1樓為大廳,空間十分寬敞,每天清晨往祝山線的購票窗口也在此,並且會顯示剩餘車票數量,如果滿席就只能改搭汽車或步行。有趣的是,當天早上的祝山線列車行駛完畢後,此窗口就會關閉,整天都不再營業。登上2樓後,眼前是一大片平台區域,可眺望森林遊樂區入口、塔山,天氣狀況允許的話還可以看見雲海。我抵達車站時是下午四點左右,當天有一些陽光,雖然是十二月的冬日,但還是有幾個老外躺在這個平台區域的地上曬太陽。2樓同時也是車站辦公室,在1樓售票處收攤後,這個辦公室對外的窗口便成為實質上的售票處,白天沼平線、神木線的車票都在此處販售,還可以購買祝山線的預售票,直到大約下午四點半。此外,由於站場位置較高,乘車月台實際上與2樓是平行高度,形成「月台位置高於站房」的現象(可參考大武、東澳、雙溪等站)。最後,所謂0.5層建築,指的是在2樓平台還有一區加高的木造觀景休憩區,基本上可視為乘客的候車空間,但比2樓高一些,所以我將其定義為2.5樓。

雖然主線無法從山下通車至阿里山車站,但此站還是有不少短程觀光性質的列車到開,不管是旅客出入或列車調度都頗為頻繁,所以顯得相當熱鬧。每天清晨日出前是祝山線發車時間,班表並不固定,視日出時間而定。祝山線列車回到阿里山車站後,沼平線、神木線列車就準備接手。兩條路線從早上十點到下午三點半左右,以半小時為間隔各自開行10個班次,所以幾乎整個白天都有列車運作,也都有旅客進出。阿里山車站的管制相當嚴格,閘門隨時都有人看守、管制進出,想要偷溜進去站內拍照是不可能的(現場看到遊客向車站人員提出此要求,都以安全理由回絕),所以大家還是乖乖買票進站乘車,自然就可以跟月台、路軌、列車合影了。

「森林鐵路」阿里山車站的門面
阿里山車站門面,祝山線開行時,燈火通明。
阿里山車站出入口特寫
阿里山車站出入口,祝山線開行時。
白天的阿里山車站一樓售票區域,空無一人。
祝山線開行時,阿里山車站一樓售票區域才會運作,只要當日車票還未售罄,就可以在窗口購票。
阿里山車站一樓大廳
阿里山車站一樓往二樓階梯區域
阿里山車站二樓辦公區域外的服務窗口,白天販售神木線、沼平線,以及隔日的祝山線車票。
阿里山車站月台,木製遮棚造型線條非常夠力。
阿里山車站月台,站務人員正在等待列車進站。後面有幾節檜木車廂。
阿里山車站月台,神木線列車進站。
阿里山車站剪票口前,排隊等候搭乘祝山線列車的人潮,時間是清晨5點48分。
阿里山車站月台上,等待祝山線列車進站的乘客。
阿里山車站月台上,祝山線乘客正排隊上車。
祝山線列車返抵阿里山車站後,已經駛離。月台上還有一些遊客在拍照。
阿里山車站月台盡頭(接近分道這一端),清晨雨中霧氣極重。
與上圖差不多的位置,雨停霧散後的景象。
阿里山車站側線經常停放許多車廂,包括神木線、沼平線的使用的車廂。
除客車車廂外,最遠端的側線還有平甲貨車廂和12號蒸汽機車、11403-3柴油機車,但保存狀況看來都很差。
阿里山車站的2.5層樓建築,視野較高,是觀察站場調度的好地方。
從阿里山車站2樓平台所見的大型車輛停車場,經常都是滿的,停不下的話就要到森林遊樂區外的路邊。
阿里山車站外的景象,後方背景是塔山。
這個森林鐵路特色介紹,在嘉義車站也有。不過我還是很想知道「世界聞名之三條登山鐵路」到底是哪三條。
最後附贈一張古老照片,1989年2月,舊阿里山車站前,雖然不是正面,但隱約可見其宮殿式的紅色梁柱。
西行神木車站 東行沼平車站

2014年6月8日 星期日

神木車站(阿里山森林鐵路)

神木車站 (2013/12/25) 的售票小屋,左邊標示為「神木車站管理室」,右邊標示為「神木車站售票亭」,其實是同一個空間。
位置嘉義縣阿里山鄉(海拔2,138公尺)
站場:折返式站場(分道)
站體:木造售票小屋
月台1(島式x1)
註解山地段奮起湖~阿里山間調度運輸站

神木車站的站牌,海拔2,138公尺,離前後站都還蠻近的。
自二萬平繼續往神木站,歷經2.8公里的路程,爬升138公尺。這一段路線沒有隧道,是阿里山林鐵山地路段站距最短的區間;但平均坡度相當大,超過千分之49,僅次於神木~阿里山和木履寮~樟腦寮區間。

神木站所在的位置便是第三分道,也就是上山方向的第三個之字形折返點。事實上,神木站的方位、路軌配置,與第一分道站非常類似,不過兩者的景況相差非常多:一個是荒山野嶺中、人煙罕至的超級秘境地段;一個是熱門觀光景點,隨時都有遊客活動、人聲吵雜。照片顯示,以前在神木站場裡的兩線路軌間,存在著一小段簡陋的木造月台,是遊客取景的最佳位置;另外在轉轍器附近有一間小屋,原本可能是調度軌道用,但後來似乎變成售票亭。

自從某國遊客爆量之後,為了應付大量的搭車人潮,重新規劃動線,神木站被大幅改造。首先是加長並強化月台材質,從原本2節長度變成5節長度,並且將側線蓋上木材,讓遊客可以直接行走其上,等於放棄了該站的交會功能(反正現在也沒列車可交會);主線的另一側則擺設木製踏階,正對著各車廂的車門,成為主要的上車途徑;踏階旁有柵欄,將候車區域圍起來不能隨意出入,包括候車亭,所以其存在意義幾乎消失;最後是售票小屋,歷經整修之後比以前大,列車行駛期間都有人駐守賣票。在沒有列車到開的時候,除了候車區不能進入之外,其他地方遊客都可以自由移動,在鐵軌、月台上活動理論上不行,但通常不會有人干涉;不過一旦有列車接近停靠,動線就會變得很嚴格,工作人員也會全部出動進行管制。一開始會先將鐵軌上遊客驅離,限制月台這一側的進出口只出不進,這時列車駛進站,但乘車者還不能進入候車區,只能先在驗票處(一處臨時搭起的棚子)等候。列車停穩後先讓乘客下車,而且只能從月台側,不可以利用踏階。全部下車之後,驗票處開放,乘客者魚貫進入候車區,利用踏階上車,所以要在候車區域拍照只有這段時間。列車駛離後,又恢復原來狀態,等下一班列車再循環一次。

目前神木站每天有10班列車往來於神木站與阿里山站之間,最多5節編組,單程50元、來回80元。由於神木位於森林遊樂區的較低點,與阿里山、沼平等站有落差,搭車至此展開森林遊樂區步行之旅的話,基本上都是上坡;因此比較理想的方式是先搭車至沼平,順路逛下來,到神木再搭車回阿里山站,這種方式也可以套用80元來回票,但缺點是大家都這樣想,所以沿路都是人,車廂也很擁擠。

既然神木站已經是阿里山森林遊樂區的範圍,依以前的搭乘經驗,自嘉義或北門上車的遊客(至神木或阿里山),在購買車票時就會要求一併購買森林遊樂區門票,所以感覺特別貴;但我一直有點好奇,若是從無人站上車,列車長來補票時,是不是也會順便賣森林遊樂區的票呢?不過目前暫時是沒這困擾,因為奮起湖~神木間路線並不通。

說起悲情的神木,這又是一段long story,它身為昔日阿里山的首要地標,當然要好好來談一談。1906年日本人初次發現這棵阿里山神木,當時滿山遍野都是紅檜扁柏的巨木,為何會稱這棵為神木?一是它極為巨大,樹齡估計超過三千年;二是它樹形很特殊,非常少見。阿里山森林鐵路通車後,早在1920年代它就成為阿里山、以至於全台灣的地標之一,日本人建了木柵欄把它圍起來,成為觀光景點。以前國民政府告訴我們,日本人因為覺得這棵樹中空又歪歪斜斜,砍了沒價值,才勉強把它留下來,成為碩果僅存的神木,其餘巨木全部砍光,造成阿里山上沒有其他可稱之為神木的大樹。這種說法只對一半,日本時代確實砍了很多很多阿里山的樹林,但國民政府自己砍起樹來也絲毫不手軟,而且是掠奪性的皆伐,只花了十幾年,所有能砍的、有經濟價值的都砍了,到1960年代阿里山就真的沒有巨木了,只剩下神木一枝獨秀。不只阿里山,還有太平山、八仙山、大雪山、鹿場山、巒大山、林田山、木瓜山、棲蘭山等等,國民政府接收日本時代的林場或自己開發,總砍伐面積和木材出產量都是日本時代好幾倍,直到資源枯竭、水土保持出問題才罷手,然後教育我們,台灣的森林早就被日本人砍光了,我們政府則很努力在造林。事實上,在1950~1980年代台灣的經濟環境,砍伐森林、出口原木、賺取外匯,有其歷史背景存在,我們不應太過苛責(林務局以前是事業單位呢,像國營企業一樣要賺錢的)。但做過什麼就要勇於承認:台灣在1957~1976瘋狂砍樹年代,「平均每年」砍伐超過1萬公頃的森林,產出約143萬立方公尺的材積;對照日本時代1912~1945年間,阿里山「總共」砍伐面積為9,773公頃,產出約152萬立方公尺材積。所以在那時期,台灣自己每年就砍掉一整座阿里山呢,還好意思把問題推給別人?

雖然只剩這一棵,但狗腿們並不放過它,阿諛奉承的行為毫無保留,為了幫蔣介石祝壽,在神木旁邊蓋了「介壽亭」(至今仍在),希望蔣跟神木一樣萬壽無疆。但諷刺的是,由於旁邊其他等高的巨木全部消失,神木的高度有如避雷針一般,所以特別容易遭到雷擊;1953年劈一次,1956年再補刀一次,引起的大火真的掛了這棵神木,只剩枯幹。不過林務單位不敢公開這個實情(開玩笑,介壽亭才剛蓋好沒多久,誰敢在這時候承認神木掛了),還在樹頂部位擺上紅檜樹苗,造成神木還活著的假象,這個事件直到1990年代才被揭露。

就這樣,在林務局小心呵護之下,神木又假活了40年。直到1997年7月1日,它終於撐不住了,在連日大雨之後,腐爛的樹幹裂成兩半,一半倒在林鐵的軌道上,一半還直立著。因為根部早已沒有固土能力,直立的那一半隨時也可能倒塌,所以在一年之後,政府決定將它放倒,形成現在的模樣。所以很遺憾,八年級以後的小朋友都沒有機會親眼目睹神木原本的英姿,就算有最多也才六歲,大概也沒有印象了。至於我算是幸運,1996年大學畢業旅行有到阿里山,見過最後一年的神木。

現在阿里山森林遊樂區有另一棵香林神木,同時也將區內一些較大株的紅檜編號,稱之為巨木群。經過巨木群棧道時,會滿心期待能看到很大的樹,不過我想每個遊客都有點小失望。有親眼看過神木的人一定會覺得,這些樹跟正牌神木實在不能比,簡直就是小朋友。唉,這要怪誰呢?

從巨木群棧道通往的較高處俯瞰神木車站站場,大部分散客會從這個方向抵達神木車站。
與上圖差不多相同的位置,2007年8月的景象。各位可以比較一下神木車站站場的變化。
從神木車站候車區域的外圍觀察,往分道方向看,月台位於路軌左邊,只供下車;右邊則擺設木製踏階,只供上車。正前方的候車區域會管制,不能隨意進入。
從神木車站月台往路軌盡頭處拍攝,可看見右側的路軌已被木板覆蓋,成為步道的一部分。在沒有列車進站的時候,這個月台可以自由進出;但有列車時就會管制,只能出不能進,避免有人坐霸王車。
神木車站兩線路軌盡頭處的阻擋器。後方為巨木群棧道。
形同虛設的神木車站候車亭,因為平常不能進入候車區域,只有列車到開時才開放,但旅客大多直接上車,不會在候車亭逗留,最多就是拍張照片。
神木車站月台盡頭往售票亭、放倒神木的方向拍攝,可以觀察遊客的動線。開始有大量團客從左邊階梯走下來,跨越軌道前往右邊的剪票口及候車區域,準備乘車。
與上圖相對的位置,團客繼續湧入。
神木車站售票小屋位於分道的旁邊,並不在遊客動線上,很明顯是以前的調度小屋所改建。這個方向可以觀察上下山的分道先匯集,然後再分歧出神木站場的兩線路軌。
神木車站的分道,右為下山側往二萬平,左為上山側往阿里山。上山的列車從右邊軌道駛近,進入神木車站進入停靠,然後反向前進,循左邊軌道駛離。
這個角度可以更清楚看出神木車站分道的高低落差
神木車站站場全貌:右為介壽亭、放倒的神木,中間為路軌,左為售票小屋、候車區域及遠處的候車亭。
1998年神木被切成多塊放倒。曾經見過神木直立時英姿的遊客,看到這一幕都會有些感傷。
右邊較高處的介壽亭位於原本直立的神木旁,落成於1953年蔣介石生日當天,有一甲子的歷史,維護狀況良好。雖然只是一個普通的亭子,卻是某國觀光客喜愛的景點,導遊還會特別詳加解說。
與上圖幾乎一樣的位置,2007年8月時的景象。樹叢沒有現在濃密,可以看見介壽亭全貌;此外,當時沒有這麼多柵欄阻隔,整體感覺比較開闊、自在,遊客可以悠閒漫步其中。至於為什麼在某國觀光客暴增之後,神木車站就加蓋許多柵欄並管制動線,各位應該心知肚明。
神木車站列車進站,旅客蜂擁通過剪票口,進入候車區準備上車。當天乘客不算太多(至少都擠得上車),所以秩序尚屬良好。
神木線使用的車廂與祝山線一樣
神木車站列車停靠時,購票乘客才能進入候車區域,很多人會利用此時拍照。不過,在列車行駛時間之外(早上10點以前、下午4點以後),此區域應該可以自由出入。
這兩張照片拍攝位置差不多,時間相差11年。上圖為1996年7月,當時神木還沒倒,仍是本土遊客熱門景點,暑假期間非常熱鬧;下圖為2007年8月,神木早已放倒,乏人問津,同樣是暑假期間但遊客稀稀落落。(在1996年那種髮型是很流行的,千萬不要覺得我很ㄙㄨㄥˊ)
附贈一張神木半身照。不知為何有個小朋友蹲在旁邊,形成相當經典的畫面。
西行二萬平車站 東行阿里山車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