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9日 星期日

苗栗車站

新苗栗車站前站 (2013/10/24),我個人認為它相當醜陋。
新苗栗車站後站 (2013/10/24),無障礙坡道最為明顯。
舊苗栗車站 (2012/08/26),粗粗的一根,造型頗為特殊。
位置:苗栗縣苗栗市
構造跨站式高架車站
站體:2013年鋼骨高架建築
月台:2(岸式x1、島式x1)
註解:大型城市交通樞紐站

每日平均上下客人數
2011年~11,820,第23名
2012年~12,173,第24名
2013年~12,950,第24名
2014年~13,320,第26名
2015年~13,146,第26名
2016年~12,028,第28名
2017年~12,127 (+0.83%),第29名 (↓1)

新苗栗車站站牌,地點標示改變為「縣—鄉鎮市」(以前是「鄉鎮市—村里」)。
舊苗栗車站站牌
猜猜看,台灣本島所有的縣(不管什麼省轄市直轄市,就單純以從前的縣來看),哪一個冠上縣名的城市人口最少?哪一個冠上縣名的城市人口並不是該縣最多的?答案都是苗栗。苗栗市人口只有9萬,排在它前面的是宜蘭市,9.5萬,其餘南投、花蓮、台東都超過10萬,彰化、嘉義、屏東則超過20萬,桃園、新竹超過40萬,北中南高就不用提了。而在竹南站我已提過,苗栗縣人口最多的是頭份鎮,不是苗栗市。註:頭份已於2015年升格為市

這個事實也反映在苗栗車站的旅客人數上。在西部主要「縣」等級的大站中,苗栗排名最後;全部台鐵車站則排名26(2014年),在斗六之後。除了少數直達自強號和觀光列車,苗栗車站停靠絕大多數的列車。苗栗車站的站房規模還算OK,應該是可以應付需求,不過台鐵已經在進行跨站式高架站房的改建,未來會變成像斗六站的型態。

苗栗車站除了造型有些奇特,本身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但設於車站西南側(需過地下道往後站方向)的「苗栗鐵道文物展示館」就頗值得一遊。這個開放式的展覽空間有各式機車頭(蒸汽、柴電、電力)、客車車廂(木造、東線、阿里山林鐵)、貨車及工程車、轉車台,全部看完約需半小時。

苗栗車站前有一個圓環,週邊有客運站,是典型的交通樞紐功能。但苗栗市確實不能算非常繁榮,街上人車都不多,商店看起來也是有點冷清。

(2013/10/24再次造訪)
(2013/12/29添筆)
比起許多改建中的站房,苗栗車站的跨站式新站房進度算是相當快,在2013年8月左右就已經完成,10月中舊站房停用並遷移至新站房,而正式的啟用儀式則是10月25日。請注意一下這個日期,剛好是我造訪的後一天,所以10月24日當天除了新站的完整樣貌之外,還見到一些台鐵人員準備啟用儀式的狀況。

苗栗新站位於舊站房南側,所以原本車站是正對著為公路的圓環,變成偏靠近客運站這一邊。舊站建築物應該不會被保留,因為沒什麼歷史價值。而新站的外觀…該怎麼說才好呢?我覺得它在全台灣醜陋車站排行一定可以名列前茅,因為實在有夠難看,就好像一個方方的鐵皮屋歪歪斜斜架在幾根柱子上,正面只有兩個窗戶開口,其餘都是灰色面的金屬殼;或許是太單調了,所以塗上幾朵黃色的小花圖案當作點綴,然後小小的字寫著「苗栗車站」。好吧,這確實顛覆了一般對鐵路車站的印象,我也不覺得一定要怎樣的建築才像是車站,但這個樣子能稱做美觀嗎?恐怕很少人會認同吧。我相信即使是苗栗土皇帝來剪綵時,看到這樣的車站,心中也會暗罵一聲X吧。

苗栗新站內部感覺倒是蠻不錯的,採用紅色系的塗裝,據說是要傳達客家桐花的意念;全新的設備也給人窗明几淨的好印象,讓購票、候車、乘車變成比較舒適愜意的享受。

現在台鐵新的站房都很重視無障礙設計,很多時候最先映入眼簾的,反而是那斜斜長長的坡道。苗栗後站就是這樣的感覺,它直接面對英才路,算是打破了長久以來前後站的藩籬,兩邊的聯絡方便許多。還有一點很讚的,那就是到西側的「鐵道文物展示館」更方便了,出了後站往左轉,瞬間就抵達,不像以前要過地下道,繞好大一圈。

南下E1000型推拉式自強號停靠苗栗車站第一月台
北上E1000型推拉式自強號停靠苗栗車站第二月台A側(右),B側(左)則是同向待避的EMU700型電聯車。
從苗栗車站第二月台看一、二月台間路軌以及上方的跨站式站房。
苗栗車站跨站式站房往北眺望,右是岸式第一月台(停靠一列自強號),左為島式第二月台。主軌中間有通過軌,有些不停靠苗栗站的列車可利用。
苗栗車站跨站式站房往南眺望,可看見西側的側線頗多,而箭頭處則是鐵道文物展示館,雖然很陽春,但鐵道迷一定要去看看的啦。
苗栗車站新站房裡的出口方向
苗栗車站新站房的剪票口(有了一個摩登的名稱「驗票閘門」),算算共有7個閘門,左邊還有電子票證的驗票機。
苗栗車站半圓形的售票處
苗栗車站的自動售票機陣容,3台一般自動售票機加上2台對號列車自動售票機。
苗栗車站前站的聯絡通道
苗栗車站跨站式站房往後站方向(英才路,西口),右邊可以看到台鐵便當本舖,這個不錯。
苗栗車站裡漂亮的設計空間,確實有新車站的特色。
苗栗車站後站的無障礙坡道
苗栗車站前站圓環,新舊兩棟建築並存的樣子,平心而論,舊站外觀雖然也不怎麼樣,但總比新站像樣一些。這個景象也許不會存在太久,因為舊站應該留不住。
苗栗車站後站全景,右邊的棚子應該是10/25日啟用儀式的典禮會場。
(以下為2012年苗栗站景象)
這張照片拍出了現今苗栗站的精髓:EMU700型電聯車停靠第二月台外側(待避中);兩個月台岸式與島式的配置;跨站式站房正在建設中,鋼骨結構已有雛型。
舊山線觀光列車正在迴送中,不停靠經過苗栗車站,終點是新竹車庫。
北上莒光號接近苗栗車站,準備減速停靠。
從苗栗車站第二月台看第一月台,後面粗粗那一根很明顯。
苗栗車站南端,右前方可見鐵道文物展示館的棚子。
苗栗車站北端,這是在第一月台(南下列車停靠)拍攝,可以看出南下有一條通過軌。
苗栗車站候車空間,規模不大。
苗栗車站剪票口
苗栗車站售票窗口
另一個角度的苗栗車站正面,旁邊就是施工中的跨站式新站房。
苗栗車站正面的圓環
南山人壽苗栗總站,喔,不,是新竹客運苗栗總站。
苗栗車站前不遠,中華路、中正路、為公路的交會處,是非常重要的路口,但人車的狀況是…稀稀疏疏。
苗栗車站後站眺望出去的景象,英才路(橫)與正發路(直)交叉口。
苗栗車站後站英才路口往北,相信這裡會逐漸發展。
苗栗車站後站英才路口往南,看起來已有一定的熱鬧程度。鐵道文物展示館入口在左邊不遠處。
苗栗鐵道文物展示館全貌,有不少車頭、車廂可看,雖然還是遠遠比不上日本的鐵道博物館,但至少也是個開始,值得鼓勵。
苗栗鐵道文物展示館旁邊的轉車台
北上豐富車站 南下南勢車站

2013年12月27日 星期五

內灣車站

完全無遊客的內灣車站 (2013/10/24)
內灣車站 (2012/08/30)
位置:新竹縣橫山鄉
構造:終端式平面車站
站體:1968年鋼筋混凝土建築

月台:2(岸式x2)
註解:小型觀光區交通運輸站

每日平均上下客人數
2011年~990,第116名
2012年~1,695,第94名
2013年~1,436,第107名
2014年~1,424,第109名
2015年~1,579,第103名
2016年~1,413,第110名
2017年~1,335 (-5.49%),第117名 (↓7)

內灣車站站牌,當然啦,終點站只有一邊的標示。
內灣車站是內灣線的終點站。內灣線是國民政府統治台灣之後,興築的第一條新路線,但其實是承繼日本時代未完的興建計畫。1951年內灣線全通,擔負起運輸竹東的農工產品、橫山的水泥、乃至於尖石的煤、木材等等。由於貨運量大,內灣線一直都保持不錯的營收,支撐起這條支線的運作。1980年代台鐵開始大砍支線,其他每一條都曾經考慮過停駛,就只有內灣線沒有。2000年起,合興、九讚頭的水泥貨運陸續終止,內灣線貨運功能盡失,但幸好這時旅遊業的需求已經取代了貨運,成為內灣線的新命脈。

內灣車站站房頗有50年代風格,小巧的磚造平房,正面繪有劉興欽的大嬸婆圖案與一首七言詩。站場空間不大,只有三條軌道和一個岸式月台,所以列車到此都是直接反向駛離(現在也沒有什麼卸貨或交會需求了)。一出車站就是內灣老街,但那並不是本網頁的重點,我就不再多做介紹了。

(2013/10/24再次造訪)
(2013/12/27添筆)
為了彌補去年天氣太差/相機故障/手機遺失的缺憾,想要以正常的心情記錄內灣線,我又安排了這次的造訪。無奈天公還是不作美,仍然是陰雨綿綿,活動力陡降47%,讓我不禁懷疑內灣是不是一年到頭都是這種天氣。

為了避免大量觀光客干擾,這次我選擇在非假日前往,並且搭乘非常早的列車,在早上8點左右就到達了內灣車站。這個策略是成功的,因為抵達內灣之時,大約5位乘客跟我一起下車,而看起來像是遊客的只有我一個。下著小雨的月台和站房週邊,也只有我一人駐足拍照。內灣車站跟去年比較起來幾乎沒有任何變化,但這次我有充裕的時間和運作正常的設備,所以記錄到比較完整的畫面。因為列車駛抵內灣後都很快就折返回竹中或新竹,平均停靠月台時間只有十幾分鐘,想要在此站待久一點就要再等下一班,約一小時之後的列車。

現在內灣是百分之百的觀光區,像這種非假日的早上就顯得極為冷清,店家幾乎都沒有開,即使到了9點也只有少數早餐店、菜販、肉舖在營業,想買個著名的野薑花粽都無法如願。我先沿著東側商店街走到縣道交叉口,這裡有一家7,對面便是著名的內灣吊橋。很難得,我可以一個人經吊橋往來油羅溪對岸,這在假日是不可能的事情。接著,我往老街的方向走去,到內灣戲院後折返,街上以觀光客為服務對象的商店全都尚未營業,算是體會另一種老街風情。

列車停靠在內灣車站月台,大雨剛歇,霧氣迷濛。
內灣線都是彩繪列車,不過這節車廂卻是廣告竹山天梯,它既不在內灣線上,也不在新竹縣裡,有點無厘頭。
內灣車站全景,三條軌道、一個岸式月台,另一邊就是山壁。
內灣車站往竹東方向
內灣線的路軌終點方向,再過去有什麼?可惜因為天候關係,我這次沒辦法走過去一探究竟。
內灣車站月台上有篳路開基的石碑(讚)和毋忘在莒的紅色馬(蠢)
從月台上看內灣車站
另一個方向從月台上看內灣車站
內灣車站候車室
內灣車站售票窗口與剪票口,可看到此站已經裝設有電子票證的閘門(藍藍那兩根)。
內灣車站門面
DR1000型柴客停靠終點內灣車站
內灣車站站房月台側,處於無人狀態。
內灣車站站房內候車空間,處於無人狀態。
內灣車站售票處,自動售票機有兩台。
內灣車站剪票口,列車停靠在月台邊等待發車。
從階梯下方仰望內灣車站站房
彩雲彌漫櫻花間,火車遨遊賽神仙,大嬸婆婆來做伴,世外桃源在內灣——劉興欽
內灣其實已經算是山區了,不過油羅溪沖積出一片平緩區域,於是發展出聚落。早期由於有鐵路之便,成為新竹山區木材與礦產的集散地,非常繁榮,甚至出現了商店街,還有電影院。後來,隨著產業沒落,內灣沈寂過好一陣子。90年代以後旅遊興盛,內灣老街、內灣吊橋、客家飲食與文化,成為此地的重要觀光資源,每到假日幾乎都是萬頭鑽動,人聲嘈雜。

早晨、雨中、無人、無店家營業的內灣老街
內灣戲院,現在是一家餐廳(?)
內灣吊橋,很久以前我還曾經在下方溪中抓蝦子,現在應該不行了。
西行富貴車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