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30日 星期五

大慶車站(舊)

(此篇文章是介紹2016年10月16日遷移之前的大慶車站舊站,欲了解目前大慶車站高架化新站的詳細狀況,請見「大慶新站」該篇。)

大慶車站 (2012/08/26) 沒有由牆圍成的室內空間,嚴格來說不是一個完整的站房。
位置:台中市南區
構造:平面車站
站體:1998年鋼筋混凝土建築

月台:2(岸式x2)
註解:小型捷運化通勤站

每日平均上下客人數
2011年~4,072,第56名
2012年~4,332,第55名
2013年~4,503,第58名
2014年~4,324,第59名
2015年~4,404 (1.85%),第60名 (↓1)

大慶車站站牌,「台中南區」怎麼看都覺得不對勁,應該是「台中市南區」。
大慶車站設立於1998年,是台鐵嘗試捷運化改革的第一個新設車站。當時高鐵只是在前置作業,尚未動工,國內長途旅客仍然以台鐵、客運、飛機為主要交通工具,應該也還沒有人想到高鐵在日後會打趴其他長途快速交通手段,但那時候就有人想到台鐵必須轉型,走向多設站的捷運化政策,並加以落實,是相當有遠見的作法。

大慶車站最早設立,各項條件都不如後來的新設各站。它只有單邊的出入口(東側),沒有西側通道;它不是跨站式設計,只是一個平面的車站,兩個岸式月台,進站後要利用天橋才能到北上的第二月台。不過它建立了一種簡易站的模式:新設捷運化車站只需考慮通過與停靠,不用管待避或交會,而且儘量鼓勵乘客使用自動售票機與自動閘門,減少人力需求。所以,這種車站只要一人值班即可,通常待在售票處;夜間連留守人力都省略,讓車站以無人招呼站的方式運作。

想起當時,大慶車站的出現確實讓我大為緊張。從小我倒背如流的全台灣火車站順序,突然有了變化!…豐原潭子台中烏日成功…現在要在這中間硬梆梆插入一個陌生的站名「大慶」,這不是要讓我舌頭打結嗎?不過,後來我也只能釋懷了,因為沒多久之後又來了大橋、太原…然後越來越多,雖然仍能記住並完全背出,但碰到有新設站的區間,速度差很多,沒辦法直接反應。

南下EMU500型電聯車在大慶車站第一月台,列車長正在確認上下車乘客是否完成動作,準備關門開車。
北上EMU500型電聯車在大慶車站第二月台,此列車開往苗栗。
南下EMU500型電聯車進站中
大慶車站兩個岸式月台及天橋
大慶車站第二月台,該側並沒有出入口,乘客只能過天橋從第一月台側進出站。
大慶車站南端,一列電聯車正駛離。注意兩個月台長度並不完全對稱,這個方向是第一月台較長。
大慶車站北端平行路軌,這個方向是第二月台較長。
大慶車站自動售票機與剪票口(自動售票機右邊那個小小空間)
大慶車站有一個窗口的人工售票處
大慶車站題字,來頭不小喔,是宋省長。
大慶車站正面遠景
大慶車站位於台中市區南郊,因為附近有一條「大慶街」而得名。事實上中國也有一個大城市叫大慶,是早期石油產地,後來發展成工業重鎮,還曾經有「工業學大慶、農業學大寨」的口號。不過我確定大慶街一定不是取自於中國地名,因為這是1949年以後才出現的城市。大慶車站北邊仍屬台中市區範圍,南邊就比較沒那麼熱鬧,甚至還有一些空曠地。

大慶車站出站後往北方向,這條路並不是大慶街,而是建國南路一段。左邊可以看到高架路線的橋墩底座已建好一整排。
大慶車站出站後往南方向,建國南路一段再過去一點就沒路了,屬於比較空曠的市郊。
北上台中舊站 南下烏日車站

2012年11月29日 星期四

台中車站(舊)

(此篇文章是介紹2016年10月16日遷移之前的台中車站舊站,欲了解目前台中車站高架化新站的詳細狀況,請見「台中新站」該篇。)
台中車站 (2012/08/26),高架化車站完成之後就會退役,原地保存。
台中車站後站 (2013/05/28),資料顯示這棟建築以前是糖鐵中南線(台中~南投)的起點車站,最初建於1916年,歷史也相當悠久。
位置:台中市中區/東區
構造:平面車站
站體:1917年日式西洋古典建築

月台:2(岸式x1、島式x1)
註解:巨型城市交通樞紐站

每日平均上下客人數
2011年~45,776,第4名
2012年~49,061,第4名
2013年~50,944,第4名
2014年~51,546,第5名
2015年~53,734 (4.24%),第4名 (↑1)


台中車站站牌,上面那個涼亭是在台中公園內,曾經是台中市的地標。
一個早期的笑話,幾個朋友約在台中火車站碰面,但是車站這麼大,人又多,不講個確定的地點很難找到人,於是他們就說好,在台中火車站招牌的「火」這個字底下碰面。但後來到了車站他們才發現找不到人,因為招牌只有「台」「中」「車」「站」四個字,沒有「火」。

現在當然不會有這個問題,手機拿起來打就好了。不過這凸顯了兩件事:台中車站很大、台中車站有招牌。在2012年以下兩個數據指標中,台中都名列前茅:進出站人次第四(台北、桃園、中壢、「台中」、台南、高雄)、客運營收第四(台北、花蓮、高雄、「台中」、台南),兩者合計評估,台北穩佔龍頭,但台中與高雄就在伯仲之間,所以說台中是台鐵第二大站或許也不為過。台中市在未亂改制前就有108萬人口,市區內或週邊大專院校眾多(東海、逢甲、中興、靜宜等),軍事設施規模龐大(成功嶺、清泉崗最為著名),商業活動繁盛(金錢豹賺到可以蓋學校了),整體活力在台灣首屈一指。台中車站始終人潮擁擠,站房內外商家生意興隆,連便當都很難買;對照現在高雄因為地下化施工切割成前後二站,客源分散、動線不便,私以為台中現在是名符其實的台鐵第二大站。

台中車站同時也是現在現存五大日治時期車站之一,紅色磚牆的獨特造型、斜式的屋頂,使得此站的風格特別強烈,與另外四站都不同。台中車站建於1917年,穩健撐過了1935年大地震、1945年美軍轟炸、1999年九二一大地震,已經過了95年。但諷刺的是,當它達到百年歷史時,大概也就是退休的時候,因為台中地區鐵路高架化預計2017年全部完工,屆時台中車站會遷到新的高架站房,舊的百年歷史車站當然不會拆除(已宣佈為國定古蹟),但應該也不會再使用了。

台中車站原本有相當廣大的站場,不只是客運,貨運也很發達;但鐵路高架化施工之後,東側的空間幾乎全部讓給這個工程,路軌、貨運月台也拆光,只剩下維持目前客運營運的必要路軌。西線大站傳統上都會有一個岸式的第一月台,而且大部分都是北上月台(因車站主體在西側),南下或待避則必須利用島式的第二月台,台中也不例外。當尖峰期間或假日人潮眾多時,台中站月台也可以看見擠到滿滿的,快站不下的景象。

台中車站第一月台,停放了不少等待鐵路託運的機車。
台中車站第二月台,遠處可以看見站滿了人。
黃昏時分的台中車站兩月台遠景。此站原本就沒有通過軌。
台中車站第二月台後面的貨運站區已經拆光光,準備空間讓高架路線施工。
台中車站北端,一列北上電聯車正駛離。
台中車站出口,這是剛好下車人潮已散去的時候。仔細算算有5個自動閘門,3個人工閘門,這絕對是超大站才有的規模。
台中車站售票區域的混雜狀況,順便欣賞一下雕塑精美的廊柱。
台中車站候車大廳與賣店,此時台鐵便當已經售完 (5:55pm)。
台中車站剪票口並不是在站房內,而是在往第一月台延伸的棚下。
台中車站正面入口處人潮洶湧
台中車站還有擦鞋的老攤子,令人非常感動,老師傅還能撐多久很難說,不久之後也一定會消失。
台中車站外側磚牆與木窗
台中車站正面特寫,現在已經沒有「台」「中」「車」「站」的燈箱,只剩兩側的一面式站名牌。切記不要跟人約在「火」這個字的下面。
台中車站後站位於復興路上的小巷子內,綠樹環繞,一不小心就會錯過。這是從巷子望過去的景象。
台中後站門面,看得出來是日治時期的建築樣式,後來國民政府時期再加以整修強化(官方資料顯示是1964年改建)。
台中車站前方也是圓環,但只作為人行通道和公車停靠區,沒有綠化或當作休憩空間,主要幹道中山路和中正路略呈放射狀向西延伸,不過這些核心區域的舊道路都比較窄,發展也受限。十幾年前,台中車站前的繁華是有目共睹的,第一廣場、龍心百貨、中友百貨、繼光街商圈、綠川兩岸的電影院、商家,盛極一時。當時成功嶺放假的菜鳥都群聚車站附近吃喝玩樂,見識久違的人、車、店。不過隨著台中市區的向西發展,從科博館、美術館開始,到精明一街、中港路(咦,改名台灣大道了嗎?)沿線,再到七期重劃區、東海別墅、逢甲夜市,漸漸車站前面人潮不再,走向沒落,越來越冷清,甚至淪為外勞、街友的地盤。發生在身邊的一件事,我把它當作是台中車站商圈徹底陣亡的指標:一位台中在地人聽到公司安排女同事住在車站旁的飯店(設備還不錯),他大為詫異且震驚,說:「你們怎麼可以這樣!那週邊有多危險你們知道嗎?晚上根本沒人敢在街上走,尤其是女生!」嗯,台中人選的13年市長,Do something!

台中車站正面右側街景,正前方直向的是建國路,再往前就是干城客運站。
台中車站正面,直向的是中正路。
台中車站正面左側,不遠處建築物中間所夾的是中山路。
中正路以前是台中車站附近最熱鬧的道路,右側最大的一棟建築就是第一廣場,更遠處肯德基那一棟是以前的龍心百貨。
北上太原舊站 南下大慶舊站

2012年11月27日 星期二

太原車站(舊)

(此篇文章是介紹2016年10月16日遷移之前的太原車站舊站,欲了解目前太原車站高架化新站的詳細狀況,請見「太原新站」該篇。)

太原車站 (2012/08/26) 西側站房(南京東路出入口),是原來完整的樣子。

太原車站 (2012/08/26) 東側站房(東光路出入口),因為進行高架路線施工,已經被削去了大約三分之一。
位置:台中市北屯區
構造:跨站式高架車站
站體:2002年鋼骨高架建築

月台:2(岸式x2)
註解:小型捷運化通勤站

每日平均上下客人數
2011年~4,521,第51名
2012年~4,792,第52名
2013年~5,053,第51名
2014年~5,198,第51名
2015年~5,634 (8.39%),第48名 (↑3)

太原車站站牌,距離潭子與台中都有一段距離,設站位置可說是恰到好處。
太原車站於2002年開業,是台鐵在台中地區設立的第二個捷運化車站,全國第三個,但它是同類型車站中第一個採用跨站式高架站房。這種跨站式捷運化車站的好處是車站在路軌和月台上方,非常節省空間,同時出入也很方便,兩側皆可進出,沒有前後站的困擾;但缺點就是站房往往有三、四層樓高,爬樓梯上下很累,不過新設的站都有電梯(如嘉北、大村、北新竹),可以克服這問題。但太原較早完成,就沒有這個設計。

說到太原車站,很多人會疑惑,這跟中國山西省的太原,有關係嗎?答案是,竟然有!當日本人離開台灣之後,國民政府把全台各都市路名徹底翻了一遍,換上中文街道名。原本這無可厚非,畢竟是不同的語文環境;但這批接收人員國學底子不怎麼樣,馬屁倒是很會拍,幾乎所有主要幹道都取了中山、中正、中華等路名,加上一些自由、博愛、光明等正面用詞,對於真正該反映的地名或地理特色反而統統忽略。這還不要緊,等到國民黨敗退來台,這一大堆失去家園的高官將領軍公教人員們,找不到地方抒發懷念家鄉的思緒,乾脆就把大量路名照中國地名來取,甚至還煞有其事按照地理位置分配,例如吉林長春松江,就分佈在台北市的東北區塊;成都昆明貴陽,就分佈在台北市的西南區塊,十足的阿Q心態。不只在台北,台中、高雄也都有類似的狀況,而且持續到晚近,很多新的街道都還是用這種思維在取名。太原車站位於台中市北屯區三光里、三和里交界,附近沒有任何一個地名跟「太原」有關,只有一條太原路,而這路名當然就是「中國地理台灣化命名法」的產物。不知是哪個白爛,好好的「北屯車站」不用,硬改成太原,造成了現在這個局面。或許有些人對這沒有特別的感覺,那我舉個反向例子:中國為了統戰需要,決定將北京市的某條街道取名「台北路」,剛好新蓋的地鐵線通過附近,於是就把這站叫做「台北車站」。各位覺得如何?

南下EMU500型電聯車停靠太原車站第一月台
太原車站沒有列車停靠時的月台景象,上方站房的鋼骨結構清楚可見。
太原車站高架站房,原本是對稱的型態,現在西側已經被削去一部分,月台寬度也縮減。
從太原車站第二月台看第一月台,候車空間約只有原來一半。
這張照片很有意思,從樓梯上俯瞰太原車站的兩個岸式月台。
太原車站南端,平行的直線路軌。
太原車站北端,也是平行直線路軌。
從站房上眺望太原車站北方,一邊維持營運一邊進行高架化施工。
從站房上眺望太原車站南方,一列北上電聯車正停靠第二月台。
太原車站剪票口,出站方向。
太原車站剪票口,進站方向。
太原車站售票處,只有一個窗口,其餘都是自動售票機,這就是標準的簡易站模式。
太原車站裡還有一個賣東西的台鐵本舖,不過裡面暗暗的,生意似乎不太好。
北屯區現在是台中市人口最多的行政區域,有25萬人口,主要是新興的住商混合區。太原車站差不多就位於北屯區中央地帶,雖然不是最熱鬧的區域,但週邊人口眾多,客源充足。在台鐵新設的捷運化車站中,生意最好的當然是汐科,永康~台南間的大橋次之,接下來就是太原了。

太原車站東側,南京東路上,往南方向。
太原車站西側,東光路上,往北方向。
太原車站東光路出入口,往南方向眺望。高架化橋墩已經豎立。
北上潭子舊站 南下台中舊站